kitae 论“文化”-插图

kitae兄发表了一篇很有建设性的文章,于是为之配图若干。全文并转载附后。

文化1

文化2

文化3

文化4

文化5

发信人: kitae(立谈雄辩称浩然·四月人物·孟轲), 信区: Chinese
标 题: 交大文化九辩——我的书面发言
发信站: 饮水思源 (2008年04月03日19:05:06 星期四), 站内信件

不知多少次有人问我:交大的文化在哪里?我总是说:交大不存在文化。我的真正意思是说,不存在“交大的文化”。这样回答的时候,心有无限不甘。我何尝没有爬梳整个校园,企图找到一些足以让我们骄傲地称之为文化的东西。偶尔有零星闪光的一点,马上如流星一样倏然消逝在深沉的夜幕里。极目所见的无非两样:能令我们骄傲,但不能称为文化,或者可以称为“文化”,却无法令我们骄傲。本文只是粗略地探讨,什么是交大文化;如果我们要塑造交大文化,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。我偏重理念。指望得到明确计划和步骤,立竿见影地建成有文化的大学的读者,至此可以不看了。

1、先请你告诉我,什么是文化?

文化是用“文”来教化,来变化,来同化,它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能量。如果一种文化是被另一种文化牵着鼻子走的,那它就只能说是后一种文化的衍生物——不是它“化”了人家,而是它被人家所“化”。两种并立的独立文化,没有谁引导谁的问题,有的是相互间的独立、交流,然后是各自的吸取、创新。

2、那么,怎样才算是交大的文化?

如果我们认同上面的论点,那么“交大文化”要存在,则必须独立于其它文化而烙有交大的印记,它应该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的特质。我觉得,这是判断一样东西配不配称为交大文化的最基本标准。

3、以下这些,是交大文化吗?

“注重实际”,说得好听点是“务实”,说得直白点是“事功”。这是被许多交大人津津乐道的。那么,它是交大的文化吗?

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讲求功用,追求收益。这当然可以理解,毕竟崇尚富裕的社会需要事功,渴望复兴的中国需要实用。问题是,这称得上是交大的文化吗?作为个人来讲,找份好工作,拿着丰厚的薪水,享受优裕的生活,这是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都希望实现的愿望,凭什么说是你交大所有呢?当江川路街道也在“注重实际”,我们为什么说这是交大的文化,而不说是江川路街道的文化呢?

“严谨求实”,这个“实”是“事实”,跟上面那个“实”有所不同,可是经常被放在一起说。有人说,作为一所理工科出身的院校,严谨求实是交大文化。

我觉得,严谨求实不仅不能算是交大文化,恐怕连文化都算不上。它是一种精神,一种态度,是从事工作特别是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,或者说职业道德。对政府官员来说,廉洁奉公是文化吗?对法官来说,公平执法是文化吗?对军人来说,服从命令是文化吗?为什么单单对交大人来说,严谨求实就是文化了呢?

“饮水思源,爱国荣校”呢?校训总该是交大的文化了吧。

校训确实能够唤起我们的身份认同感,能够起到精神校徽的作用,勉强可以算是交大文化。不过,这种文化也并非交大独有。中国人老早就说“吃水不忘打井人”、“吃果子拜树头”,饮水思源已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人格的构成因素。不提“爱国荣校”的高校出来的毕业生,大多数也是爱国的,也是爱母校的。我们可以说饮水思源是交大的传统,但是以此来充当交大文化,总觉得还有些难以服人。

BBS 也被看成是交大文化,特别是在校长以此作为跟同学沟通的平台之后。当然并非整个 BBS都能算得上文化,如同一位网友所说:

水源 BBS的水平真的很低,90%的贴是无意义帖,回帖的人要么说个赞,要么说个顶,要么就说楼主很无聊。只要国米赢 A米一场,十大上必然出现三个类似于“热烈庆祝国米再次战胜 A米”的帖子,火箭赢了也是同样情况。十大中的一半是这些无脑帖,剩下的就是两三个挂牌帖,一两个无意义帖,基本就不剩什么了,偶尔有一个有意义帖,也是某些女生对感情问题的困惑。
(以上摘自feiforever网友用过的一个签名档)

确实,单就 BBS的帖子而言,称为文化太显寒碜单薄。实际上,更具意义的是这段话接下来的部分:

交大的人就这种水准?其实不是的,真正的牛人,比如说我,每次发帖都在半小时内上十大,然后在第31分钟被删,因为牛人太有思想了,板主受不了。

其实不是板主受不了,而是“上级主管部门”受不了,是主管部门秉持的观念及思维方式受不了。张杰校长把 BBS作为学校行政机构与同学沟通的渠道,作为聆听民意、改进工作的一种手段,恰好是在改变那种观念与思维方式。从这个意义来看, BBS算是有潜力展示(但它本身远不是!)交大的文化。

北到剑川路,南到东川路,西到沧源路,东到莲花南路,这一片土地密集着数万人,当然会存在文化,只可惜,真正的“交大文化”几乎没有。诸如所谓“就业文化”、“学术文化”等等,够不上说是交大文化,我不讨论。如果有人说:有文化就行了呗,何必执著于属于交大?我一定会问他:你是交大人吗?

4、讲实际是对的,但是,这不是全部

讲“实际”,说白了就是讲实用,这本来无可厚非。我只是不想见到把讲实用、讲功用当作文化缺失的理由。你说这里做得不够,那里做得不够,他只消一句:“因为我们讲实际!”那么理直气壮,那么满不在乎,仿佛这就足够掩饰无知一样。可是你不知道吗,讲实际是连猪都在做的事情。我们太讲实际了,我们太注重实际了,我们自信地认为实际可以解释一切,可以替代一切,可以弥补一切。我们的BBS上,每天大家最关注的话题,工作、结婚、补贴、食堂……都是实际得没法再实际、感官得没法再感官的事情。哪件事如意了,就赞一下;哪件事不满意,就“怒斥”一番。看见鸭子,想到的是烤来吃掉;选一门课,考虑的是点不点名;牛马社的同仁在读“四书”,有人问:你们读这些是有什么用?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实际,文化在哪里?文化能在哪里?

——有人说:放心啦!别的BBS也都是这样的!别的学校也都是这样的!

可是,别的学校这样,就可以成为我们也这样的理由吗?别人庸俗得不可救药,我们不可以少一些吗?

——照这样说,老交大“实业报国”的传统又怎么看?中国的复兴不还是要靠实用来完成吗?

交大实业救国、兴学强国的传统之所以可敬,并不在于实业本身,而在于交大人跟中国、跟中国大众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。坦白地说,即使做一名普通白领,也值得我们尊重,也是在为国家、为家庭、为个人作贡献。但是,我们不是在讨论文化吗?我们能把办实业这件事情本身看作一种文化吗?只要经济发达,只要有钱,就算是复兴了吗?只要中国还没有达到“输出文化”的程度,中国就不配称为实现复兴。只要交大的文化还在随波逐流,拥有文化就只能说是奢谈妄谈。

5、文化是超越实用的东西

文化毕竟是超越实际功用的东西,所以,它不是靠有形的“建设”就能建设出来的。只要眼界里还是挤满功用,只要关心的还是“这有什么用”,那么就算把闵行校园摆满雕塑、养满鸭子、种满花花草草,建设出来的也无非是一堆堆石头、一只只烤肉、一幅幅拍照片的背景画布,与交大文化无关。

黑格尔说,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,他们才有希望;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,那是没有未来的。

那么,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、不甘被时代拽着前进、立志要拥有自己文化的高校呢?

有同学提到:发扬工科传统,也要适当引入理科思维。

说得很好,理科思维比起工科若有不同,那就是只求真理而不问功用的价值观。

6、文化输出高校和文化输入高校

在2008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,张杰校长引用了余秋雨的话:在近代,当苦难深重的中国人要走出19世纪泥泞的时候,交通大学搭建了通向现代化的第一座渡桥。

什么是第一座渡桥?现代化在彼岸,旧的中国在此岸,交大指出了通往彼岸的方向,让中国人信服:现代化教育是这么办的,现代化道路是这么走的。

这就是文化输出高校。

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时候,力主学生自治,教授治校,延揽人才,提倡自由。北大成为思想自由、精神独立、兼容并包的北大,成为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北大,也成为点燃五四精神、开创现代历史的北大。科学和民主的理念由此在中国落地生根。

这就是文化输出高校。

1925年,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,以王国维、梁启超、陈寅恪、赵元任等四大导师为代表的清华学者,主张“中西兼容、文理渗透、古今贯通”,形成了令现当代众多学人念念不忘的“清华薪火”。“清华学风”影响了中国学界,不仅是清华大学的宝贵财富,也是中国学术的宝贵财富。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史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就是清华学风的延续史。

这就是文化输出高校。

那么,我们也该清楚,文化输入高校是什么概念。

亲爱的交大人,你要我们的交大成为哪一种?

7、图书馆、出版社——看什么、说什么

来到一所陌生的大学,想知道它的文化有多少深浅,那么有两个标志性的所在,就是图书馆,出版社。图书馆告诉别人,这所学校在吸收什么;出版社告诉别人,这所学校在给予什么。

如果我们的图书馆把所有的习题集、教材、教人怎样应对英语、司法、公务员等五花八门考试的书全部撤架,然后再把方便面一样的没有营养纯粹为了消磨时间的口水书籍撤架,然后再把因为技术过时而失去用处的砖头一样厚的专业文献撤架,现在让我们来看看,我们的藏书是不是还足以支撑那些巍然耸立的书架?

有的书有一年的收藏价值,今年用了明年可以扔;有的书有十年的收藏价值,有的书有一百年的收藏价值。我们的藏书,有多少只有一年的价值?有多少能对十年二十年后的人有裨益?有多少值得保存一百年?有多少原本就是垃圾,应该一印出来就丢进废纸篓里?

再来看出版社。北京大学的出版社是思想的前沿,从事人文学术研究的学者以在北大出版专著为荣;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地处偏远,也能成为制作优质书籍、引领文化潮流的出版品牌;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大陆独家出版了南怀瑾的全集,又有一大批品质精良的教材……交大呢?

不能不承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了很多书,其中相当部分包括四六级考试的辅导资料,形形色色的习题试题,成天被读者指出这样那样错误的粗制滥造的教材,还有上海大街小巷里旅馆的指南,以及教人怎么说上海话……交通大学的出版社就是为了炮制这些书籍而存在的吗?散文家木心以前是老交大的美学教授,他的散文集为什么不是交大出版的,而是广西师大出版的呢?别人出的书,厚实微黄的书页散发着清香,抚摸起来是享受,阅读起来是提升,收藏起来是品味。我们出的书,纸张粗劣,厚薄不一,字迹可憎,只提供一时的用处,用完以后就当卫生纸扔掉!

8、消费于文化,而不要消费文化,好吗?

自从交大要建设综合性大学,文化的外套就人人好穿。成功人士来布道一下自己的人生经验,借用校内场地开一个光怪陆离的新潮秀场,评出一批三好学生来非说别人受到了感动,中午拿着喇叭喊一喊发几张传单,就可以说是在建设校园文化。不要觉得委屈: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,还是没有文化?因为这不是建设文化,而是消费文化,是借着文化的名义做与文化无关的事。

说到文化,我还想说文科。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文科,可是文科教师招不来,留不住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,一流的文科又从哪里说起呢?从前听人说,要留住人,有三种途径:一是让他感到有身份、有地位,二是让他看到发展的前途,觉得有奔头;如果这两者都不能给他,就只有给他钱。目前在交大的文科人才,有地位吗?就交大文科的现状,有光明的前景吗?要是两个都没有,那么,给钱了吗?我们是否还在习惯用工科思维要求文科发展?给我一个计划,几年以内,把交大文科建设成什么样子!别开玩笑了,文科不是这么建设的,文科要靠积累,要靠投入;而且要做好思想准备,在积累的初期,投入会很多,产出会很少,但是没有这个过程,光靠嫁接,就永远事倍功半,永远没有土生土长的交大文科。

文化,也是一样。

所以,请少一点消费文化,多一点为文化消费,好吗?

9、交大人,你是交大文化的种子

如前所述,文化是从原始的积淀中来。不是建设成的,是自己长成的。积淀在哪里?不是积淀在泥里,也不是积淀在大楼里,甚至不是积淀在校史馆里。交大的文化,是积淀在每一个交大人那里。每一个交大人,都是交大文化的种子。交大不是没有文化,而是文化的种子没有萌发。

不要责怪高雅艺术进校园太少,我们真的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吗?不要埋怨校园里文化活动不多,那些活动我们真的关注了吗?不要担忧大学人文素养的匮乏,我们发短信用掉多少钱,买书又用掉多少钱呢?

要塑造交大文化,唯有从我们自己做起。如果你希望我们的交大是有文化的交大,是输出文化的交大,那么,请听我说:

你或许习惯于网络生活,但是请每天少上一小时网,多读一小时书,可以吗?

你或许喜欢打电话、发短信,但是请抽点时间,少点无内容的交流,多点有内容的书写,行吗?

如果你没有特别要紧的事,不要放弃欣赏多一种艺术样式的机会。不要急着说:真无聊,真难听。你可以不喜欢,但你能静下心来去欣赏,这就是品味的高雅所在,对吗?

如果你骑着自行车路过活动的摊点,看见某个活动像春天萌生的绿芽让你眼前一亮,请停下车子,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,看看自己能做什么,好吗?

如果你参加组织的活动遭到冷遇,请不要气馁,不要急着下结论说交大没有文化生成的土壤。或许,交大缺少文化,正是因为前人少了你的那份坚持,是吗?

……

我的答案也许难以使你满意。但是我们都爱交大。只要能确认这一点,我们对交大文化之造山运动的来临,就该充满无限信心。

2008.04.03

跳杀!!

今天在经历了8小时连续无法开小差的听课并从张江挤胖地铁回来之后,妈妈说我好久不活动了。。。于是去打羽毛球
很久不打了,也没准备活动,打了一会儿后来动作做得太突然了,似乎腿有点抽筋。。。郁闷啊
以后还是要多动动。健身费不是白发的。嗯。
跳杀